一周能源要闻回顾
美能源部投资支持AI自动化,中国煤炭大市成立碳中和研究院助力“双碳”目标开“药方”
(2021/09/06-2021/09/12)
国际新闻
1. 美能源部投资1600万美元 助力AI自动化科学发现
美国能源部(DOE)决定为“自动化科学发现”的机器学习(ML)和人工智能(AI)研究项目提供多达 1600 万美元的资金支持。来自美国能源部的这笔援助,将面向五个研究领域分配资金,主要涉及开发相关 AI、和为科学研究量身定制机器学习算法。
这些算法旨在解析大量数据(观察研究、科学实验、甚至模拟)帮助预测极端天气将于何时发生、提供对电网的动态观察、以及形成与空间和物理相关的结论。
美国能源部科学办公室高级科学计算研究副主任 Barbara Helland 在一份声明中称:科学应用、算法、架构和高性能计算生态系统正在推动颠覆性的技术变革。这些项目探索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中潜在的高影响力方法,协助科学发现和自动化数据分析,进而解决日益复杂的相关问题。
2. 飓风“艾达”对美国油汽供给影响持续
“艾达”横扫了墨西哥湾中心地带,成为逾15年来对海上生产破坏力最大的风暴。“艾达”使关键的陆上基础设施瘫痪,美国约13%的石油生产停摆。风暴潮和每小时150英里的最大风速还破坏了包括海底管道的一些海上设施,导致石油泄漏到墨西哥湾。基于此,美国能源信息部8日提升了美国石油产量降幅预期。
墨西哥湾石油产量约占美国总产量的17%,天然气产量约占总产量的5%。目前多家公司仍在恢复正常生产的过程中,由于停电和一些设施受损,重启计划进展缓慢。包括雪佛龙公司、荷兰皇家壳牌集团、英国石油公司和埃克森美孚在内的多家石油公司都在该地区经营着大规模设施。由于市场担忧受灾区域复产进度缓慢,并认为国际原油市场供应量短暂趋紧的严重程度略高于疫情对需求的打压,国际油价8日一改前几个交易日跌势,出现1%的反弹。预计2021年美国原油产量将减少20万桶/日,至1108万桶/日,“艾达”将迫使产量降幅大于此前预测的16万桶/日。在页岩油产量增长的带动下,2022年美国原油产量预计将增加到平均1172万桶/日。
3. 老挝500千伏帕腊变电站预计年内正式投产运行
老挝500千伏帕腊变电站航拍图(图片来源:新华社)
据中国南方电网广西送变电建设公司消息,9月5日,广西送变电建设公司承建的老挝500千伏帕腊变电站已通过功能验收,预计将于年内正式投产运行。
老挝500千伏输变电项目(川圹—纳塞通段)依老挝政府“七五”(2011-2015年)规划而生,应“一带一路”倡议指引而动,合同额达6.22亿美元。500千伏帕腊变电站作为该项目的重要站点,是老挝规划的中北部10省500千伏高压输变线路网项目中的重要一环,共有3台主变压器,总容量为750兆伏安,建成投产后将有助于老挝建立大容量、高效率跨国境电力输送通道,实现打造“东南亚蓄电池”的战略目标,同时为打通一条贯穿中国、老挝、泰国、越南的高效输电通道服务。
4. 韩国成立“氢理事会” 大力发展氢能源产业
据韩国时报报道,韩国政府目标在2025年实现碳中和,计划从明年开始向相关产业和政策投资12万亿韩元。据政府官员上周日透露,为了支持政府的计划,现代汽车集团、SK集团、乐天集团等一线企业联合成立了旨在减少碳排放的“氢理事会”, 并将于本周更新以氢为中心的企业投资计划。现代汽车集团会长郑义宣、SK集团会长崔泰源、乐天集团会长辛东彬等人将参加8日举行的正式启动仪式。
从政策上看,韩国最近通过了《气候危机应对法》,在2030年之前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35%,成为第14个通过该法案的国家。自2016年巴黎气候协议生效以来,将排放降至零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议程。韩国的目标是将化石燃料经济转变为环保经济,到2050年实现零碳排放。欧盟和美国承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则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
据高盛集团去年的报告预测,到2050年,全球氢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2万亿美元。因此,韩国大型企业开始大举投资。
国内新闻
1. 中国煤炭大市成立碳中和研究院 为助力“双碳”目标开“药方”
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成立现场(图片来源:国际能源网)
7日上午,内蒙古首家碳中和研究院--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在鄂尔多斯市揭牌。这意味着,被外界誉为中国煤炭大市的鄂尔多斯,正在直面国家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真问题。
鄂尔多斯市政府提供的消息显示,该研究院主要从事碳减排、碳转化、碳捕捉、碳封存技术研发与服务,大气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为企业提供科技中介服务,为鄂尔多斯市转型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是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学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平台。
鄂尔多斯代市长杜汇良看来,落实“双碳”目标对鄂尔多斯来讲是不可多得的机遇。他表示,未来鄂尔多斯将着力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聚焦聚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发展光伏、风电,谋划推进风光氢储车、源网荷储一体化,力争“十四五”末新能源装机突破5000万千瓦,形成多种能源协同互补、综合利用、集约高效的供能方式和能源产业全链条、绿色化、高质量的发展方式。
2. 辽宁电网绿电交易成交电量居全国首位
2021年9月7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服务双碳目标 绿电点亮未来”绿色电力交易启动会在北京举行。辽宁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作为全国首批具有绿色认证的绿色电力交易试点,于9月7日与北京电力交易中心联合组织了辽宁历史首次绿色电力交易,辽宁相关市场主体成交绿色电量27.83亿千瓦时,交易实效涵盖至2025年,成交电量居全国首位。
据介绍,此次绿色电力交易实现了辽宁交易机制和交易手段的“双创新”,通过引入先进技术理念,在完成交易结算后自动配发绿证,保证了绿电可溯源和结果的不可篡改,实现了“电证合一”,并与国际标准无缝对接,同时历史性达成了跨年度中长期合同。
此外,此次绿色电力交易还实现了可再生能源市场化消纳建设成本和助推“双碳”愿景工作措施落地的“双目标”,开启了以市场化方式替代以往行政指令性补贴的新机制,为下一步平价光伏企业进入市场化交易奠定了基础。
3. 国家电网拟5年内投6200亿建特高压智能电网
国家电网公司发展策划部主任张正陵21日表示,特高压智能电网对内地电力发展是必须的,未来五年国家电网将投入6200亿元人民币,建设20条特高压线路,以将西南的水电和西北的风电传输至中国东部。
张正陵表示,发展特高压电网不仅是技术革新,还可实现远距离运输,解决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且能改善当前中东部面临的严峻环境压力。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内地特高压电网已完成一条特高压交流线路和两条特高压直流线路,共达4633公里;在建的有两条交流和两条直流线路,达6412公里。
4. 中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大气田全面投产
据悉,随着当天东区最后一口生产井成功开井,中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大气田实现全面投产,气田投产后每年将向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等地稳定供应深海天然气超30亿立方米。
“深海一号”大气田距海南省三亚市150公里,于2014年勘探发现,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超千亿立方米,最大水深超过1500米,最大井深达4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发现的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海上超深水气田。
据了解,“深海一号”能源站是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于2021年2月拖航至南海陵水海域后,与气田西区的水下生产设备设施同步展开安装调试,5月底机械完工,6月底投产。与此同时,气田东区的设备设施安装调试进度也不断加快,于8月6日提前实现机械完工。“深海一号”大气田的全面投产将带动周边陵水25-1等新的深水气田开发,形成气田群,依托已建成的连通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天然气管网大动脉,最大限度开发生产和输送天然气资源。
(主要新闻来源:环球网、人民日报、新华社、国际能源网、腾讯网、国家能源局、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