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招生招聘» 本科生夏令营

2024年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气候经济学科夏令营报名须知

作者:ceep    来源:    日期:2024-06-25

能源与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战略问题。能源与气候经济学科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立的交叉学科,建设主要依托于学校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有关介绍详见附录。本次夏令营的优秀营员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为管理学院2025年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含本直博生)。

一、申请资格

1. 理工类、经管类专业的高校三年级本科生。欢迎理工类专业的学生申请,要求对能源与气候经济等领域有浓厚兴趣。

2. 学习成绩在本专业前15%,且能够获得本校硕士外推保资格。若成绩不在前15%之内,但在其他方面表现优异,如曾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科研课题等活动并获得突出业绩的同学,也可以报名。

3. 英语水平优秀。托福、雅思、GRE等英语测试成绩优异者优先考虑。

二、申请材料

1. 夏令营报名表(附件1)。

2. 个人信息表(需填写问卷)。

3. 本科成绩单:本科前三年(或前5个学期)的详细成绩单,双学位学生需附第二学位成绩单。各类成绩单均需加盖学校有关教学部门公章。

4.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单。

5. 有效期内的身份证和学生证复印件。

6. 个人陈述:不超过1500字的个人情况介绍,包括但不限于学习、研究、实习和实践经历,以及进一步深造的规划等。

7. 可以提交的其他证明材料,包括:

(1)申请人提交学术展示材料一份,在夏令营期间做学术报告使用。材料可以为以下两类中任意一种:A)体现自身学术水平的代表性学术论文或原创性工作成果一篇(无论是否发表均可,请尽量控制篇幅,论文最长不得超过20页,A4纸,小四号字),如论文已发表,需提供发表版原文(包括目录页);B)无学术论文者,可提交未来关于经济管理方面的读书心得、研究展望等报告一份(A4纸,小四号字)。如发现抄袭等学术不端问题,将取消入选资格。

(2)能源与气候经济相关的获奖或资格证书。

(3)各类英语考试成绩单。

(4)计算机水平考试成绩单。

申请材料请按上述清单顺序提供1个电子PDF整合版本,若上述申请材料不全,将不予受理;申请材料应尽量简明。

三、其他注意事项

1. 申请截止时间及材料提交方式:2024625日之前,通过https://yz.bit.edu.cn/yzbm/logon在线报名,填写学科问卷星。同时,将申请材料通过电子邮件(邮件主题为姓名+学校+专业+2024年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气候经济夏令营报名)发送到xiaochen.yuan@outlook.com

2. 提交材料后进行资格审查,参营人员名单将在管理学院官网通知公告栏目公布。

3. 夏令营于202479日报到,710日开营仪式,712日结束。

4. 夏令营的具体日程安排及参营要求将在录取名单公布后告知。

5. 营员报到后,要求全程参加夏令营的所有活动。

6. 学生参加夏令营期间统一着装。


各项未尽事宜,请咨询袁老师。

电话:010-68918651;邮箱:yuanxc@bit.edu.cn


附: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魏一鸣教授在中国科学院的资源与环境复杂系统建模研究团队。2009年,团队大部分成员应邀调入北京理工大学,继续开展“能源经济与气候政策”研究。同年,学校批准成立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CEEP)。中心曾承担百余项国家级重要科研任务和国际合作项目,2015年获批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016年获批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22年牵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23年获批碳中和系统工程北京实验室、碳中和系统与工程管理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教育部)。据全球著名的经济学文献库RePEc/IDEAS在2024年5月份的数据,中心在能源经济领域全球排名第8(http://ideas.repec.org/top/top.ene.html),在环境经济领域全球排名第9(http://ideas.repec.org/top/top.env.html)。


一、 师资力量

中心拥有一支长期在能源气候领域耕耘的研究队伍,其中德国国家工程院(ACATECH)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9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1人等。

招生导师名单如下(其中标注*的同时为博士生导师):

魏一鸣*,廖华*,唐葆君*,余碧莹*,梁巧梅*,曲申*,王科*,从荣刚*,赵鲁涛*,马晓微*,赵伟刚*,袁潇晨*,沈萌*,曹云飞,李慧*,陈炜明*,刘丽静*,康佳宁*,韩特*,杨婷茹*


二、 人才培养

中心团队坚持围绕“四个面向”培养高水平专门人才。一批研究生获得重要奖励,包括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经济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国家一级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

毕业生就业于北京理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教职),中共中央党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等国家高端智库,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资委、交通运输部、中科院等部门或其直属事业单位,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中国电子、国家能源集团等央企,以及商业银行、百度等金融和科技企业。


三、 国际交流

中心与诸多世界知名学府和国际机构建立了广泛深入的合作关系,注重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海外联合培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短期境外访问等资源,并提供经费支持。中心学生曾赴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京都大学、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等一流研究机构交流学习。

扫码填写个人信息


相关附件下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