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每周能源新闻» [11/14] COP26达成应对气候变化重要共识,中国首座“零碳”供暖城市出炉

[11/14] COP26达成应对气候变化重要共识,中国首座“零碳”供暖城市出炉

作者:彭淞(编写)    来源:ceep    日期:2021-11-14 访问量:

一周能源要闻回顾

COP26达成应对气候变化重要共识,中国首座“零碳”供暖城市出炉

(2021/11/08-2021/11/14)


国际新闻

1COP26就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行动达成共识

随着会议的结束,各国代表“挤在一起”热烈讨论(来源于UNFCCC官网)

   格林尼治时间2021年11月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在英国格拉斯哥闭幕,大会形成决议文件《格拉斯哥气候公约》,适应、减缓和融资都在所有缔约方均支持的复杂而微妙的平衡中得到加强,经过六年的艰苦谈判,阻碍《巴黎协定》在碳市场和透明度方面全面实施的项目终于获得批准。

   适应是会议期间被特别强调的事项,缔约方制定了一项工作计划来确定全球适应目标,该计划将确定应对气候危机的集体需求和解决方案。在缓解方面,缔约方同意努力缩小NDCs减排量与《巴黎协定》所要求的减排量之间的差距,并确保世界在21世纪20年代继续向着缓解气候变化的目标前进,力争使全球均温上升幅度限制在1.5℃以内。一个关键的结果是缔结了《巴黎规则手册》,缔约方就第6条中与碳市场有关的基本准则达成了协议,这将促使《巴黎协定》开启全面运作,也为市场和非市场方法提供了确定性。完成了关于加强透明度框架的谈判,规定了报告使用的表格及其格式,以说明减排目标和排放量。整个会议期间对资金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缔约方一致认为需要继续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缔约方重申了履行发达国家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承诺的义务。

   格拉斯哥气候变化大会总计召集了约5万名参会者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交流应对气候变化的创新想法、解决方案等问题,除了决议之外,还达成了诸多协议:会议期间代表着世界90%森林面积的12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承诺到2030年停止和扭转对森林的砍伐,进一步实现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100多个国家同意在2030年前减少甲烷的排放;40多个国家(包括波兰、越南和智利等主要的煤炭使用国)同意放弃煤炭的使用,中国和印度也赞成逐步减少煤炭的使用;近500家金融公司同意,将其管理的约占全球40%的130万美元资产的投资方向与《巴黎协定》设定的减排目标保持一致;中美在会议期间发表联合承诺,将在未来十年内促进气候合作,重申了保持1.5℃目标的承诺。

   COP26虽然达成了许多协议,也促进了《巴黎协定》的进一步深入实施,但是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闭幕式所言:“这是重要的一步,但是还不够。我们必须加快气候行动,以实现将全球气温上升限制在1.5℃的目标”,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道路任重道远。

2、全球汽车巨头发力“脱碳”

   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沃尔沃、福特、通用、戴姆勒旗下的梅赛德斯—奔驰、比亚迪和印度塔塔汽车旗下的捷豹路虎等6家主要汽车制造商签署承诺:到2040年在全球范围内停止燃油车的生产。

   在应对气候变化,向绿色低碳转型的过程中,全球主要汽车制造商均已行动起来,正在逐步淘汰包括油电混合汽车在内的所有使用化石燃料的汽车,并提高纯电动汽车的产量。全球汽车制造商计划在未来5到10年间,投资约5150亿美元,用于开发和生产新的电池动力汽车,逐渐摆脱内燃机汽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在柏林和美国奥斯汀市投入数十亿美元建造“超级工厂”,将大大提高其年产量。德国车企也在同步推进“脱碳”目标的实现,大众汽车宣布计划最早在2033年停止为欧洲车型生产汽油和柴油发动机,以加速向电动汽车转型,同时承诺到2030年将在电动汽车和电池领域投资超过1100亿美元,未来十年在欧洲、中国和北美推出数百万辆电动汽车。

   碳中和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绿色低碳转型对于车企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短期内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会提高车企的成本,但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也将为车企带来长久的收益。我们期待看到全球车企能按照其碳中和战略稳步转型,逐步实现碳减排,早日实现碳中和。

3、法国计划重启境内的核反应堆建设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2021年11月9日表示,法国计划重启境内的核反应堆建设。当晚马克龙在总统府就法国能源供给和新冠疫情防控等问题发表电视讲话,他说为了确保能源独立性并履行减排承诺,法国在持续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同时,将首次在境内重新开始核反应堆建设,这一决定打破了法国数十年不新建核电厂的历史。实际上,在法国能源结构中,核电占比较大,全国发电量中大约70%由核电提供。近期,随着北半球进入冬季,供暖需求增长的需求攀升与供应紧张、库存不足等因素叠加,导致包括法国在内的许多欧洲国家能源价格不断上涨,这或是法国重启核反应堆建设的重要诱因之一。

4、欧盟实现氢能目标面临巨大挑战

   市场咨询机构ICIS表示,因资金和可再生能源规划不足等原因,欧盟到2024年安装600万千瓦容量氢电解槽的计划或将破产。2020年7月欧盟委员会在《欧盟氢能战略》中提出,在2024年之前,安装至少600万千瓦的电解槽容量。根据欧盟各成员国制定的氢能战略,大多数氢能项目的产能目标时间节点主要设在2030年,根据已经宣布的项目容量预测,到2025年欧洲氢能行业部署的电解槽容量只能达到270万千瓦。综合欧盟各国在2021年11月中旬的作为和计划,600万千瓦的电解槽装机目标很难实现。

   实现电解槽装机目标同样需要更大规模的资金支持,但是欧盟的氢能项目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远超可以投资于氢能项目的资金量。Hydrogen Europe的数据显示,尽管欧盟有大约120亿欧元的资金可以用于直接的氢能项目,但是当资金拨款扩大到包括氢燃料电池汽车基础设施等联合项目时,氢能支出的需求量预计上升至540亿欧元。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绿氢部门负责人Christoph Noeres表示,需要增加对电解槽的投资,以帮助降低成本,否则原定的目标将无从实现氢能目标。


国内新闻

1、全国首座“零碳”供暖城市出炉,核能供热实现安全性和清洁性统一

海阳核能供热原理图(图片来源:大众网)

   国家电投于11月9日宣布,在2021年-2022年供暖季来临之际,其“暖核一号”——国家能源核能供热商用示范工程二期450万平方米项目在山东海阳提前6天投运,供暖面积覆盖海阳全城区,惠及20万居民。此举使海阳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同时,海阳居民住宅取暖费每建筑平方米较往年下调一元钱。

   据悉,该项目实现了安全性、清洁性和高效性的统一。首先,核电厂热电联产主要是从核电机组二回路中抽取蒸汽作为热量来源,这一部分热源是不具备任何放射性的,进而通过换热站进行多级换热,最后通过市政管网直接供给到最终用户,在此过程中,不同于传统的供暖方式,只有热量的传递,从而确保核能供热安全可靠。第二,核能供暖改善了传统供暖的高污染问题,国家电投表示“暖和一号”项目投运后,海阳核电1号机组将成为世界最大热电联产机组,替代了当地12台燃煤锅炉,每个供暖季预计节约原煤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万吨、烟尘691吨、氮氧化物1123吨。第三,海阳核能供暖有效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该供暖项目实施后,核电厂的热效率有从37.17%提高至39.94%,未来3000万平方米的供热项目预计将热效率提升到55.9%,是原来的1.5倍。若海阳核电两台机组同时开展3000万平方米供热,能源贡献力相当于再造一个百万千瓦。海洋核电的供暖实践为核能进一步安全利用提供了现实经验,增强了供暖清洁化的信心,为未来整体“零碳”供暖提供了“安全核能方案”。

2、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

   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中美就应对气候变化开展对话交流,并于2021年11月11日发布《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引起国际国内社会高度重视。

   双方计划在21世纪20年代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法规框架与环境标准;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终端用能电气化的政策;循环经济相关关键领域;部署和应用碳捕集、利用、封存和直接空气捕集等五大方向开展合作,两国特别认识到,甲烷排放对于升温的显著影响,认为加大行动控制和减少甲烷排放是21世纪20年代的必要事项。《宣言》特别强调了在二氧化碳减排、森林和生态环境保护、终止对未加装减排设施的国际煤电支持、推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资金支持等方面展开具体工作。

   《宣言》的签署表明了中美两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雄心壮志,尤其是进一步凸显了我国继续坚持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与决心,彰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气魄,更说明中国愈发重视与国际社会的气候行动接轨,正在努力提高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规则制定的参与度。

3、电厂存煤超过1.2亿吨,“煤老大”山西再显底气,煤、电、气协同发力保供应

   自2021年11月4日起,我国大部分地区迎来寒潮天气,气温迅速下降,部分地区出现了大风、暴雪等恶劣天气,对供暖产生了巨大挑战,对煤炭生产造成一定影响,11月6日全国煤炭产量跌破1100万吨,日产量下降100多万吨。加剧了煤炭供应不足的问题。为此国家发改委督促晋陕蒙等煤炭主产区科学合理组织生产,加强安全管理,加快恢复生产,最大限度减少寒潮对稳产增产的影响。

   目前主要产煤省寒潮已基本结束,全国煤炭产量快速回升。11月7日-9日调度日平均产量达到1175万吨,已超过寒潮前几日平均生产水平,其中11月9日产量达到1182.5万吨,为近年来第三高位。11月9日,全国统调电厂供煤大于耗煤再次超过150万吨,存煤突破1.2亿吨,较10月底增加超过1200万吨,可用天数提升至21天,发电供热用煤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国家发改委进一步指出,产运需各方积极应对恶劣天气给能源保供带来的影响,铁路、公路、港口主动采取预防和应对措施,全力增加电煤供应,寒潮对电煤运输的影响正在逐步消除,电厂存煤水平继续提升。

   作为产煤大省,山西担负着保障全国煤炭供应的重要使命,面对多年罕见的能源紧张,能源大省山西煤、电、气协同发力,全力以赴保供应。山西省能源局数据显示,11月份的前7天,山西日均煤炭产量354.13万吨,较10月份日均增产17万吨。截至11月9日,山西已为14个省区市供应电煤1519万吨。截至11月9日,山西网对网外送电最大负荷达到627万千瓦,较去年同期增长10.01%,较11月初增长40%。山西正在加快释放煤炭产能,不断提升外送电规模,大力推进煤层气增产,据统计,今年山西煤炭产量有望突破12亿吨,12月份山西外送电能力将超过900万千瓦,今冬明春煤层气产量将达42亿立方米。

来源:UNFCCC、新华网、中国经济网、碳中和专委会、中国能源报、中国新闻网、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能源界


Baidu
map